武当山又名“太和山”,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西南部。明代(公元1368~1644年)时,武当山被皇帝敕封为“大岳”、“玄岳”,地位在“五岳”诸山之上。武当主峰天柱峰,海拔1612.1米 ,周围又有“七十二峰”、“三十六岩”、“二十四涧”等胜景环绕,风光旖旎,气势宏伟,被世人赞为“万山来朝”。
武当山又名太和山、玄岳山,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部,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。相传道教信奉的“真武大帝”,即在此修仙得道飞升,也是武当拳术的发源地。武当意为“非真武不足当之”。风景区面积为321平方千米,有众多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景,主要包括三潭、九泉、九井、九台、十池、十石、十一洞、二十四洞、三十六崖和七十二峰等。

ID:108951-00151 武当山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 刘艺

ID:018-3871 湖北武当山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
武当山风光秀丽,而且是我国一座文化宝库,山上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、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,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。山上人文景观宏伟壮观,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。
山上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。据史料记载,明成祖朱棣崇奉道教,在建设北京宫殿(今故宫)、太庙、社稷坛、天坛等基本完工后,于永乐十年(1412年)即命人率30万众进驻武当山,大兴土木,以十三年之功,从筠县(今丹江口市)城内的净乐宫到天柱峰金顶之绵延70公里的路旁,建成后来形成的九观、九宫、十二亭、三十六庵堂、三十九桥梁、七十二岩庙等整套关联完整而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之33处建筑,古栈道似银线串珠,连接着主体建筑和点缀性小品建筑,计殿堂庙宇2万多间、400多处,总占地面积160万平方米,超过故宫一倍以上,构成庞大的道教建筑群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。其规模宏大、技艺精湛。整个建筑体系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政治意图,每一建筑单元都建在峰、峦、坡、崖涧的合适位置上,借自然风景的雄伟高大或奇峭幽壑,构成仙山琼阁的意境。既体现了皇权的威武庄严,又体现了神权的玄妙神奇,创造了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名山景观。

ID:018-4018 湖北武当山紫宵宫建筑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
武当是一座道教名山,其武术源远流长,武当山一代宗师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派与嵩山少林派齐名。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极深,道士修炼学道,往往伴以习武,武当武术以养身练功,并自成一派,被称为“内家拳派”。
武当有着中国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建筑群,主要包括太和宫、南岩宫、紫霄宫、遇真宫四座宫殿,玉虚宫、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,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。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,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,规模极其庞大。武当山各宫观中神像、供器、法器及宝幡、神帐等设施多为皇室钦降。当时盛传武当山道场是“富甲天下”的“黄金白银”世界。经过不断的扩建,武当的道教建筑达到了2万间之多。

ID:018-4073 湖北武当山太子坡九曲黄河墙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

ID:018-3637 湖北武当山太和宫建筑群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
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南侧,包括古建筑20余栋,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。太和宫主要由紫禁城、古铜殿、金殿等建筑组成。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(公元1419年),是一组建筑在悬崖峭壁上城墙,环绕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顶。古铜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(公元1307年),位于主峰前的小莲峰上,殿体全部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,是中国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。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(公元1416年),位于天柱峰顶端,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。
紫霄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规模最为宏大、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道教建筑,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,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(公元1119~1125年),明嘉清三十一年(公元1552年)扩建。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,殿内有金柱36根,供奉玉皇大帝塑像,其建筑式样和装饰具有明显的明代特色。

ID:018-3786 湖北武当山南岩龙头香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
武当山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的,并且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意图营建,体现皇权和道教所需要的“庄严”、“威武”、“玄妙”、“神奇”的氛围。从山脚下到山巅天柱峰金殿,用一色青石铺盛成一条70公里长的“神道”,沿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、二观、三十六庵堂、七十二岩庙、三十九桥梁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。所有建筑都顺其自然,对山体没有分毫修动,这也是武当道教建筑群的又一个特点,体现了道教“崇尚自然”的思想。
武当建筑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,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,使它们与周围林木、岩石、溪流和谐一体,相互辉映,宛如一幅天然图画。

ID:018-3771 湖北武当山南岩宫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
作为一座道教名山,武当山至今香火不断,那历经沧桑的宫观,悠扬的道家音乐,丰富的神话传说,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,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。
现在虽然许多宫观已成瓦砾, 然而现存的建筑仍透着宏伟。如复真观一座五层高楼中,有一柱支撑十二根梁枋的结构奇特的杰作;九曲黄河墙可传递声音,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异曲同工;转身殿里的大钟在撞击时殿内几无声息,而殿外却分明听到钟声袅袅;山巅那座铜铸鎏金的金殿是一件工艺珍品,围绕着它有几大奇观,其中之一为“雷火炼殿”:古时金殿未有避雷设施,雷雨天时,金殿四周往往电光闪烁,火球翻滚,景象绚丽万千。

ID:018-3864 湖北武当山遇真宫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
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,武当山上道教逐渐繁盛,建了不少道观,但到元朝末年,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已毁于兵乱。目前山上的宫殿多为明代所建。明永乐年间用了将近十年时间,建成了玉虚宫、紫霄宫、遇真宫、太和宫等33处大建筑群,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,布局巧妙,各具特点又互相呼应。
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、明、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。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、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,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,其中的道教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。

ID:018-3550 湖北武当山太和宫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
武当山古建筑群于1994年12月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遗产包括:太和宫、紫霄宫、南岩宫、复真观、“治世玄岳”牌坊等。 (CCN传媒图片网 曾小凤)
(文章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)